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技术文章 > 如何根据盐雾试验结果判断金属材料的腐蚀等级?

如何根据盐雾试验结果判断金属材料的腐蚀等级?

  • 发布日期:2025-07-02      浏览次数:97
    • 根据盐雾试验结果判断金属材料的腐蚀等级,需结合腐蚀现象的类型、程度、分布特征,并参考相关标准中的分级方法(如锈蚀面积、锈蚀程度、镀层 / 涂层破坏情况等)。以下是具体的判断依据、步骤和常见分级标准:

      一、核心判断依据:腐蚀现象的类型与特征

      金属材料在盐雾试验后的腐蚀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类,需针对性观察记录:

      锈蚀类型

      白锈:镀锌层、锌合金等表面形成的白色腐蚀产物(如氧化锌、氢氧化锌),属于镀层自身腐蚀;

      红锈:钢铁基体被腐蚀后形成的红棕色氧化铁,说明镀层 / 涂层已失效,基体暴露;

      黑点 / 腐蚀点:镀层或涂层表面的局部腐蚀(如镀铬层的针孔腐蚀);

      涂层破坏:涂层(油漆、粉末等)出现起泡、剥落、开裂,或底材锈蚀。

      腐蚀程度量化指标

      锈蚀面积占比:如 “锈蚀面积≤5%"“无明显锈蚀";

      锈蚀等级:按标准划分的等级(如 ISO 10289 的锈蚀等级 0-5 级);

      出现时间:如 “24h 内出现白锈"“1000h 无红锈"。

      二、常见分级标准与判断方法

      不同标准对腐蚀等级的定义不同,需根据试验依据的标准选择对应的判断方法。以下是国际和国内常用标准的分级规则:

      1. 按锈蚀面积分级(如 ISO 10289、GB/T 6461)

      该标准将金属表面锈蚀面积占总表面积的比例划分为0-5 级,等级越高,腐蚀越严重:

       

      锈蚀等级

      定义(锈蚀面积占比)

      视觉描述

      0 级

      无锈蚀

      表面完好,无任何腐蚀痕迹

      1 级

      ≤0.1%

      仅有个别孤立的小点锈蚀

      2 级

      0.1%-1%

      少量锈蚀点,分布较散

      3 级

      1%-5%

      锈蚀点明显增多,局部连成小片

      4 级

      5%-10%

      较大面积锈蚀,多片连成区域

      5 级

      10%

      大面积锈蚀,覆盖主要表面

       

      判断示例:某镀锌件经 96h 中性盐雾试验,锈蚀面积占比 0.05%,则符合 1 级标准;若面积达 3%,则为 3 级,可能判定为不合格(需结合产品要求)。

      2. 按镀层 / 涂层耐蚀性分级(针对有防护层的金属)

      白锈与红锈判定(如 ASTM B633、GB/T 13912,针对镀锌层):

      白锈:镀层腐蚀产物,需记录 “出现白锈的时间"(如 “48h 无白锈,72h 出现少量白锈");

      红锈:基体金属(如钢铁)腐蚀产物,说明镀层已被穿透,需记录 “出现红锈的时间"(如 “500h 仍无红锈" 为合格)。
      通常要求:“X 小时内无白锈" 或 “Y 小时内无红锈"(如汽车镀锌件要求 “96h 无白锈,500h 无红锈")。

      涂层腐蚀等级(如 ISO 4628、GB/T 1766,针对油漆涂层):

      起泡等级(0-5 级):0 级无泡,5 级大量大泡;

      剥落等级(0-5 级):0 级无剥落,5 级大面积剥落;

      生锈等级(0-5 级):同锈蚀面积分级。
      需综合多项指标判定(如 “涂层经 500h 盐雾试验,起泡 0 级、剥落 0 级、底材锈蚀 0 级" 为优)。

      3. 按特定行业要求分级(行业专属标准)

      汽车行业:如 QC/T 625 要求汽车零部件镀锌层 “盐雾试验 96h 无白锈,500h 无红锈",若 96h 内出现白锈则判定为不合格;

      航空航天:对高强度钢或铝合金的镀层,要求 “1000h 中性盐雾试验后,锈蚀等级≤1 级,且无裂纹";

      电子行业:连接器镀层(如镀金)要求 “CASS 试验 24h 无腐蚀点",否则影响导电性。

      三、判断步骤(通用流程)

      明确试验标准和验收指标:先确定依据的标准(如 “按 GB/T 10125 中性盐雾试验,要求 96h 无白锈,500h 无红锈");

      试验后外观检查:

      去除表面腐蚀产物(按标准方法,如用软毛刷轻刷或特定溶液清洗,避免损伤基体);

      观察是否有白锈、红锈、涂层破坏等现象,记录出现时间(如 “48h 出现白锈");

      量化腐蚀程度:

      测量锈蚀面积(用网格纸或图像分析软件计算占比);

      对照标准等级表,确定锈蚀等级(如 “面积 0.5%,对应 2 级");

      与验收指标对比:

      若符合指标(如 “96h 无白锈,等级 0 级"),判定为合格;

      若不符合(如 “72h 出现红锈,等级 3 级"),判定为不合格,并分析原因(如镀层厚度不足、工艺缺陷)。

      四、注意事项

      标准一致性:判断时必须与试验依据的标准严格对应(如按 ISO 10289 分级就不能套用 ASTM 的指标);

      腐蚀产物处理:清洗腐蚀产物的方法需符合标准(如用蒸馏水而非酸液清洗,避免误判);

      综合评估:除等级外,还需考虑腐蚀对性能的影响(如涂层剥落是否导致结构强度下降、锈蚀是否堵塞缝隙影响装配);

      重复性验证:单次试验结果可能存在误差,关键产品需重复试验 2-3 次,取平均等级。

      综上,金属材料的腐蚀等级判断需以试验标准为基础,结合腐蚀类型、面积占比、出现时间及行业要求,通过量化分析确定是否满足耐腐蚀性能指标,最终为产品质量改进或验收提供依据。

       


    沪公网安备 31011602001169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