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CB 板铜箔剥离试验机的核心工作原理,是通过精准施加可控拉力,模拟铜箔在实际使用或加工中可能承受的剥离力,同时实时采集、分析拉力数据与位移信息,最终评估铜箔与 PCB 基板之间的结合牢固度(即剥离强度),判断其是否满足生产质量标准或应用需求。
其具体工作流程可拆解为以下 5 个关键步骤,涉及 “力学加载 - 数据采集 - 结果分析" 的完整闭环:
1. 试样制备:标准化样品是测试准确性的前提
首先需按照行业标准(如 IPC-TM-650、GB/T 2529 等)制备 PCB 铜箔剥离试样,确保测试条件统一:
需明确剥离类型(常见为90° 剥离或180° 剥离,PCB 行业以 90° 剥离为主,更贴合铜箔在焊接、弯折时的实际受力场景);
将 PCB 板裁剪为固定尺寸(如宽度 10mm/12.7mm、长度 50-100mm),并预先将铜箔一端与基板分离一小段(约 10-20mm),作为 “夹持端",避免测试初期因铜箔未分离导致的力值波动。
2. 试样装夹:确保受力方向与剥离角度精准
试验机通过上下两个专用夹具实现试样的稳定固定,且夹具设计需匹配剥离角度要求:
下夹具:固定 PCB 基板部分,通常为 “平台式" 或 “卡盘式",确保基板在测试中不发生位移、翘曲,且基板平面与拉力方向垂直(满足 90°/180° 剥离角度);
上夹具:夹紧预先分离的铜箔 “自由端",夹具内侧通常带有防滑纹路或软质垫层(如橡胶、硅胶),避免夹紧时铜箔被压伤或打滑,确保拉力传递至铜箔与基板的结合面。
装夹后需校准:通过试验机的 “对位功能" 调整夹具位置,确保铜箔剥离轨迹为直线,避免因受力偏移导致测试数据失真。
3. 力学加载:匀速施加拉力,模拟实际剥离过程
加载系统是试验机的核心执行单元,通常由伺服电机 + 滚珠丝杠 + 力传感器组成,实现 “匀速、稳定、可控" 的拉力输出:
按照预设的剥离速度(PCB 测试常用速度为 50-300mm/min,需根据标准或客户需求设定,速度过慢会导致测试效率低,过快可能因惯性影响力值准确性),伺服电机驱动滚珠丝杠带动上夹具向上(90° 剥离)或水平(180° 剥离)匀速移动;
上夹具拉动铜箔时,拉力通过铜箔传递至其与基板的结合面,当拉力达到铜箔与基板的 “结合强度极限" 时,铜箔开始从基板表面剥离(即 “剥离断裂")。
4. 数据采集:实时捕捉力值与位移的动态变化
在剥离过程中,试验机通过高精度传感器与数据采集系统,同步记录关键参数,确保数据的实时性与准确性:
力值采集:上夹具或下夹具内置的拉力传感器(精度通常达 0.1% FS,即满量程的千分之一)实时检测剥离过程中的拉力变化,将力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;
位移采集:通过滚珠丝杠的位移编码器或光学位移传感器,记录上夹具的移动距离(即铜箔的剥离长度),确保位移精度达 0.01mm;
数据同步:数据采集系统(采样频率通常≥100Hz,避免遗漏瞬间力值峰值)将 “拉力 - 位移" 数据实时同步存储,形成动态曲线(即 “剥离力 - 位移曲线"),直观呈现剥离过程中的力值波动(如初始剥离的 “峰值力"、稳定剥离的 “平均力" 等)。
5. 结果分析与输出:自动计算剥离强度,生成测试报告
测试结束后(通常为铜箔剥离长度达到预设值,或铜箔从基板剥离),试验机的软件系统会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自动分析,并输出最终结果:
核心指标计算:根据 “拉力 - 位移曲线",自动计算关键参数 ——
剥离强度(单位:N/mm):通常取 “稳定剥离阶段的平均拉力" 除以试样宽度(如试样宽度 10mm,平均拉力 20N,则剥离强度为 2N/mm);
峰值剥离力:剥离初始阶段的最大拉力(反映铜箔与基板的 “初始结合牢度");
剥离断裂位置:判断铜箔是 “从基板表面剥离"(正常结合失效)还是 “铜箔自身断裂"(若铜箔自身断裂,说明铜箔材质不合格,而非结合强度问题)。
报告生成:自动生成包含测试参数(试样信息、速度、角度)、原始曲线、计算结果、合格判定(与预设标准值对比)的测试报告,支持导出 Excel、PDF 等格式,用于质量追溯或产品认证。
综上,PCB 板铜箔剥离试验机的工作原理本质是 “标准化模拟剥离场景→精准施加可控拉力→实时采集关键数据→科学分析结合强度",其核心目标是通过量化的 “剥离强度" 指标,保障 PCB 板在后续焊接、组装、使用过程中,铜箔不会因结合力不足而脱落,避免电路断路、信号失效等质量问题。